面對失敗的勇氣
舉凡以產品、技術、品牌、商業模式、服務、市場、管理、組織的創新作為利基而進行的創業活動,皆屬創新創業的範疇。創新創業是知識經濟的核心能量,不僅有助於經濟結構及模式的重整與發展,更能創造就業並為市場注入活水,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因此創新創業已然成為全球共識,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打造自己特有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然而創業的草創期,因成敗未知且機會成本高,帶給創業者的不安及壓力可能更進一步轉化為對失敗的恐懼,甚至有些人形容創業就像是踮著腳尖過日子,更有許多懷抱創意與夢想的人,因懼怕失敗而選擇裹足不前。若多數人皆抱持此態度,將對國家的創新生態發展不利。
有鑑於此,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針對18-64歲具創業機會的民眾進行調查,檢視其因害怕失敗而放棄創業的比例。根據調查顯示,在2021年受評測的經濟體中,哈薩克以12.08%的成績居冠,成為全球最不畏懼創業失敗的國家。而在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中表現優異的亞洲第一創新國南韓(14.72%)及全球第一創新國瑞士(30.43%)則分居第二、第五名。鄰近的香港(37.30%)位居第八,我國則位列第十六名,約有四成左右具創業機會的人因害怕失敗而選擇離開創業的戰場。反觀市場規模大且資源、人力相對豐沛的美、中、日三國,以及以創新著稱的以色列,雖握有先天條件良好及創新生態系完善的優勢,但除了美國以極些微的差距小贏台灣以外,其餘三國在此調查的表現皆不如我國,顯示相對於創新生態的發展,其人民較欠缺承擔失敗風險的勇氣。
不安及恐懼,是人們面對未知事物時的本能反應。然而恐懼是一把雙面刃,可以將對未知的嚮往扼殺於舒適圈中,卻也可以成為激發求勝慾的利器。若將創業的決定歸因於他人的期待,當遭遇困難時將容易落入究責於他人的陷阱,唯有將創業的動機歸因於自己夢想的實現及通盤考量決定,在面臨挫折時才有足夠的勇氣及信念支撐自己勇於解決問題並堅持到底。除了思考縝密的營運計畫外,增進自己對風險的管理能力,以及改變對「失敗」的認知,也將有助於創業者戰勝對未知的恐懼,得以將過程中的每一次失敗轉化為一步步邁向成功的養分。
(上線日期:202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