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註冊 忘記密碼

圖解看世界

魔法小卡刷起來

隨著數位化和科技的進步,金融卡逐漸發展成現今社會金融交易的核心,為人們提供便利、安全的支付方式。舉凡ATM上的所有交易活動,如存款、取款、轉帳等,以及卡支付交易,如以信用卡(credit card)、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簽帳卡(charge card)、預付卡(prepaid card)及店家聯名卡(store card)等卡片進行的支付行為,皆屬金融卡交易之範疇。金融卡交易量係指在一定的時間內,由金融卡進行的交易總量,乃是衡量國家經濟的重要指標。交易量大除了意味著該國經濟活動相對活絡、金融體系相對穩健、金融機構經營績效較佳、國民消費能力較強外,也同時反映著國民支付方式的轉變。

有鑑於此,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將金融卡交易量納入國家競爭力企業效能大項中的金融評比項目,藉此檢視各國經濟與金融體系的發展水平。如左圖所示,在2022年受評測的主要經濟體中我國以平均每人近4萬美元的金融卡交易量居冠,除了與排名第二的美國(3.2萬)有明顯的差距外,甚至是鄰近香港與中國的約2倍、新加坡與南韓的約2.5倍、日本的近5倍。若同時觀察2022年各國民眾人均持有金融卡之數量(如右上圖),可發現持卡數較高的國家,其交易量也相對較高,較特別的是日本的人均持卡數雖高居第三,其交易量卻不如預期,猜測與日本人口結構老化,年長者對新型支付方式較不熟悉有關。此外,根深蒂固的現金文化更趨使許多日本人寧願排隊付現也不願使用信用卡交易,更遑論嘗試其他電子支付方式。

台灣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數位化程度高,金融卡的使用亦相當普遍。如右下圖所示,我國金融卡交易量呈逐年穩定成長的趨勢,除了與我國行動裝置日益普及、政府積極推動電子支付及行動支付有密切的關係外,在Covid-19疫情的推波助瀾下,使得便捷且不具接觸風險的電子商務市場更加蓬勃發展,也連帶促進了金融卡交易量。然而,金融卡交易雖帶來便利,但也存在盜刷、詐騙、系統漏洞及網路安全等諸多風險。為了降低相關風險,除了靠政府及金融機構加強監管措施,以保護民眾的個資及財產安全外,民眾更應提高安全意識,避免因一時疏忽反成為不肖分子的待宰羔羊。

(上線日期: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