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註冊 忘記密碼

圖解看世界

環境「法」寶

工業革命後期,人們意識到工業化生產雖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卻也同時產生了環境破壞的外部效應。環境污染不僅對生物的健康造成威脅,甚至對全球的生態系統造成永久性破壞。因此,「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開始被放在天平上權衡比較,環境保護也從此被納入經濟發展的考量之中。環境法規的制定,旨在規範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強化環境保護的執行力度。一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完善程度,也反映出該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治理能力。然而,環保法規是一把雙面刃,過度嚴苛的法規可能會增加企業的遵循成本,阻礙企業發展,亦可能令國外投資者望之卻步,進而影響國家競爭力。

有鑑於此,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將「環境法規遵循成本不阻礙經商」納入國家競爭力「基礎建設」大項中的「醫療與環境」的評比項目,藉此檢視各國環境法規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有趣的是在2023年的評比中,以石油產業為主的沙烏地阿拉伯及卡達,竟以極些微的差距一舉擠下此項目的常勝軍芬蘭及其他北歐國家,位居此評比項目的第一、三名。雖然前十名中有半數屬北歐國家,但新加坡、日本及香港也以傲視亞洲之姿位居全球前十名。台灣在2022年原位居第十名,但2023年成績略有退步,排名跌至第十一名。儘管如此,台灣的成績仍優於鄰近的中國及韓國,甚至超越在2022年「環境績效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表現優異的眾多國家(上圖綠葉標示國家)。

我國環境法規類型多樣且數量龐大,依法規性質可分為預防(如:環境教育法、環境影響評估法等)、管制(如:空氣汙染防制法、噪音管制法、水汙染防治法、廢棄物清理法等)、救濟(如:公害糾紛處理法等)及組織(如:環境部組織法等)四類。其中,「環境影響評估法」受到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的啟發,旨在開發前將環境保護納入開發活動的考量中,但我國在制度和執行上與美國略有差異。若法規及執行方式過於嚴苛、繁複,將會為投資環境帶來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國際招商及國家競爭力。因此,如何在確保環境獲得有效保護的同時,亦合理地保護企業免受法規掣肘,是各國立法者需審慎評估的共同課題。

關鍵詞:環境法規;遵循成本;環境保護;環境影響評估;企業競爭力

(上線日期: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