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師荒不慌?
兒科是醫學領域的分支,凡涉及新生兒、兒童、青少年的醫療照護都屬兒科範疇,世界各國明訂18歲以下屬於兒科執業範圍,美國兒科醫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更是建議21歲前皆應尋求兒科照護。兒科醫師是指專門診治兒童疾病的醫師,其工作範圍包括:診治兒童各種疾病,包含急性與慢性病,以及身心發展等問題;提供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對兒童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兒童醫院協會(Children’s Hospital Association)在近期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各國兒童醫院都一致指出正面臨關鍵兒科專職臨床醫師的短缺,難道各國兒科也面臨”缺工”的問題?
2021年OECD國家每位兒科醫師平均照護的兒童人數,如上左表所示,以冰島、哥倫比亞、愛爾蘭的兒科醫師負荷最大,每位兒醫平均分別照護4,451、3,614、2,610位兒童,而負荷較小的國家則為希臘(447位兒童)、斯洛維尼亞(617位兒童)和義大利(631位兒童),美國為926位兒童,我國每位兒醫平均需照護1,025位兒童,與德國(1,031位兒童)相當,負荷比韓國(1,294位兒童)、日本(1,152位兒童)來的少。同樣的,各國兒醫密度,即每千位0-19歲兒童分配到的兒科醫師人數,亦是以希臘(2.24位兒醫)、斯洛維尼亞(1.62位兒醫)和義大利(1.58位兒醫)密度最高,我國之兒醫密度則為0.98。與OECD國家比較,我國兒醫在平均照護人數與兒醫密度兩項指標應介於OECD國家10名前後之列。
兒科醫師招募困難的新聞也時有所聞,觀察我國專科醫師核准給證人數統計可發現,近10年兒科醫師占比確實不穩定,2022年更是近10年新低,占比僅2.56%(如右上圖所示)。為何醫學生畢業後不選擇服務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呢?若觀察我國新生兒及0-19歲人口之發展趨勢(如右中圖),僅能以”江河日下"來形容,少子化的結果代表兒科病人越來越少。另外,兒科醫師的工作時間長,病人又難以表達自身之病情,醫療糾紛多,兒醫薪資亦是各專科中最少的,從醫學生的角度來說缺乏選擇兒科的誘因。此外,若從醫院經營的角度來看,兒科是一個成本高但獲利低的科系,在醫院往往不被重視。上述種種因素皆是造成我國兒科住院醫師招聘困難、人數無法穩定成長的原因。
我國兒醫人力除了患寡,亦患不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22年公布各縣市兒醫執業人數中(如右下圖),以六都之執業醫師最多,其中以台北市712位及台中市的560位高居六都之冠,然而竟有14個縣市執業兒醫僅十位數之多,其中以連江縣(2位)、澎湖縣(10位)、金門縣(11位)、台東縣(17位)及基隆市(39位)最少。
兒童是社會中的弱勢團體,但是兒童卻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是國家的根基,兒童的醫療品質切莫因醫療人力的短缺而受到打折,建議政府應從兒科照護特性切入,合理調配醫療資源,改善兒醫薪資及工作環境,以吸引更多的人力走入兒科,確保主人翁們得到最妥適的照護。
關鍵詞:兒科醫師;負荷;兒醫密度;人力短缺
(上線日期: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