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保護是放手
貿易保護主義的初衷是保護國內關鍵產業或新興市場,透過關稅壁壘、進口配額、補貼等方式,讓本土企業免受外國競爭的強烈衝擊。政府的保護就像母親的手,在產業萌芽期給予溫暖的扶持,讓本土企業有更多時間建立基礎與競爭力,並在面對國際競爭時有更好的抵抗力。例如,我國科技產業就曾受惠於政府的保護,從而逐步發展成領先全球的半導體王國。然而,立意良善的保護主義雖能在短期內有效幫助企業,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過度保護可能會造成企業缺乏創新動力,進而導致效率低下或品質下降,甚至喪失國際競爭力的反效果。因此,政府的保護主義是否實施得當便成了關鍵。
有鑑於此,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將「保護主義」納入國家競爭力「政府效能」大項中「經商法規」的評比項目,藉此檢視各國政府實施保護主義的狀況。分數愈高表示該國的保護政策對企業經營的負面影響愈小;反之,分數愈低則表示該國的保護主義政策對企業經營的負面影響愈大。由上圖可看出,丹麥是67個受評測國家中保護主義實施最得當的國家,前十名中有七個來自歐洲,顯示歐洲國家在實施貿易保護時較能有效拿捏保護和開放間的平衡。我國排名第15,雖未進入前十名,但仍位居亞洲第二,僅次於以自由貿易聞名的香港。相比於鄰近的中國、南韓、日本,以及貿易環境相對開放的新加坡,我國企業在適當的保護政策支持下,仍能維持正常經營發展並保有競爭力。進一步觀察上圖右數據可得知,我國的保護主義實施狀況逐年進步,顯示出我國政府在貿易保護和開放的平衡取捨上日益得當。
貿易保護主義是一把雙面刃。短期內,它能減輕國內企業競爭壓力、維持就業穩定,並扶植重要產業以保障國家安全。但長期來看,保護主義可能讓企業喪失競爭力,損害消費者利益,並引發國際貿易摩擦,反而不利於國家經濟發展。保護主義究竟是企業的救星,還是發展的絆腳石,端看政府及企業是否運用得當。因此,建議政府應將保護主義措施當作短期工具使用,並在保護與開放間找到平衡,另搭配產業升級及技術創新相關政策,讓企業最終能具備國際競爭力,以走出貿易保護的舒適圈,迎接更具挑戰性的全球市場。
關鍵詞:保護主義;貿易保護;貿易開放;企業發展;國家競爭力
影音連結:https://youtu.be/l7AhqwkB-_4
(上線日期: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