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註冊 忘記密碼

圖解看世界

城市採礦去

你知道我們丟棄的電子產品是座珍貴的礦山嗎?

隨著科技進步與現代消費習慣改變,電子產品更新汰換的速度越來越快,過度開採製造和消費、用完即丟的線性經濟,更加速消耗地球有限資源和產生更多廢棄物。然而這些廢棄電子產品包含了大量貴重和稀有金屬,回收過程比原生採礦環境成本更低,依據聯合國訓練研究所(UNITAR)和國際電信聯盟(ITU)「2024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發現,2022年全球電子廢棄物中所含的金屬價值估計達910億美元(約2.7兆台幣),其中已回收的貴金屬價值高達280億美元(約8,500億台幣),未來可隨著提升回收率和提煉技術,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依據聯合國等組織對全球電子廢棄物的長期監測,監測範圍包含冷氣設備、電腦資訊設備、燈泡、大小型家電、小型電子與個人通訊產品,最新數據發現,2022年全球電子廢棄物已接近620億公斤(圖1、圖2),比2010年成長了81 % (註1),平均每人產生7.8公斤的電子廢棄物,面對數量龐大的電子廢棄物,全球回收機制與量能不足,僅有22.3%被妥善回收處理,比2010年回收率低,目前全球仍有78%的電子廢棄物仍被焚燒或掩埋等不當方法處理,浪費了資源,更對環境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污染。

放眼全球區域(圖2),亞洲因人口眾多,是電子廢棄物數量最多的區域,2022年已達301億公斤,占全球一半比例,而回收率僅從7.8%略提升至11.8%,亞洲並不是人均產生電子廢棄物最高的區域,每人平均產生較多電子廢棄物的區域是落在歐美先進地區,以歐洲最高,平均每人產出的電子廢棄物從2010年的13.3公斤提升至2022年17.6公斤,不過歐洲也有最高的回收率,從2010年的38.8%提升到2022年的42.8%,大幅高於全球平均22.3%的回收率。

觀察2022年全球主要國家情況 (圖3),中國為全球電子廢棄物最多的國家,約132億公斤,佔亞洲四成,其次為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圖3右半部則有較低的廢棄物量和較高回收率,這些皆為歐洲國家,其中又以保加利亞有最高的回收率,依據聯合國訓練研究所調查,這些歐洲國家皆有明確的國家電子廢棄物監管法規、規定「延伸生產者責任」(EPR) (註2),以及具體的國家回收再利用目標。

2022年,台灣以31.4%的電子廢棄物回收率在亞洲表現不錯(圖3,僅低於韓國、香港),就個別回收項目來看(圖4),台灣在廢電子電器回收處理上,從2017年至今已有七成的回收率,而廢資訊物品回收數量雖然較低,不過也從2017年的五成回收率提升到七成以上,台灣在電子資源回收上有不錯表現,可歸功於《廢棄物處理法》和《回收基金管理法》,及1997年起推動的四合一回收制度,透過整合民眾、政府、業者及回收基金的力量,延伸生產者責任制度,建立完整回收網絡的體系。

電子廢棄物的處理,提升回收率和技術仍只是末端回收,長期永續作法應該是導入循環經濟,透過源頭設計(如材質單一/再生料、好維修、易拆解),將回收端與設計端串聯起來,在設計初時就先考量產品後續的再利用(Reuse)、易維修(Repair)及再製造(Remanufacture)等3R環節,降低資源廢棄。對天然資源有限的台灣而言,導入循環經濟,同時兼顧環境生態和經濟發展,將有助於我們創造出更安全和永續的價值鏈。

註1:成長率計算為:(61,908-34,157)/34,157=81.25%
註2:「延伸生產者責任」(EPR,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是要求業者必須要對所推出的商品整體生命週期負責,從商品設計開始就要思考後續回收,因此一開始商品就要設計為易於拆解和回收,以降低商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關鍵字:城市採礦;電子廢棄物;資源再利用;延伸生產者責任;循環經濟

(上線日期: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