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用成績單
國家信用評等(又稱主權信用評等)是評估一國政府償債能力及信用風險之標準,通常會綜合考量一個國家的整體政治情勢、經濟發展、金融政策、政府財政表現等,以提供投資人對特定國家進行投資之風險評估參考。目前國際上主要有3家信評公司,分別是惠譽(Fitch)、穆迪(Moody‘s)與標準普爾(S&P),雖然彼此間的分數表示方式不盡相同,但都會將標的區分為建議投資與不建議投資的等級,並定期公布國家信用評等報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整合上述三大國家信用評等指數,將各家評等均轉換成0-20分並進行加總(總分為60),進而獲得各國國家信用評等的總成績。國家信用評等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卻和你我息息相關。信用評等高的國家,代表其經濟較為穩健,投資吸引力較高,融資成本相對較低;相反的,信用評等低的國家,因投資者對其償債能力感到懷疑,則可能面臨較高的融資成本,最終將反映在銀行借貸利率、物價、甚至是你我的荷包。
根據上圖左可看出,在60分滿分俱樂部的普遍為歐洲國家,新加坡是唯一擠進「頂尖群」的亞洲國家。位居「頂尖群」的國家,長年政治穩定、財政健全,是國際資金的首選,投資踴躍。我國以54分的成績排名第15,雖受地緣政治風險的限制而未能挺進「頂尖群」,但因外匯存底雄厚、科技產品出口競爭力強,以及金融體系健全等優勢,仍落在前段班的「中高群」,且優於鄰近的南韓、香港、中國及日本,成為亞洲第二強(如上圖中)。有趣的是,信用評等反映的不只是表面上的經濟數據,而是多面向考量下的國際信任度。因此,中國及日本雖貴為全球數一數二的經濟體,但由於缺乏透明度的金融體系及龐大的政府債務,反讓國際投資者望而卻步,僅落在國家信用評等的「中間群」。而在天平的另一端,從債務危機逐步回歸正常的希臘,其信用評等也在近兩年從「低分群」調升至「中低群」;有著多次債務違約紀錄與惡性通膨的阿根廷及委內瑞拉,則被評在不被信任的「低分群」,政局動盪不安的委內瑞拉甚至已完全喪失國際信用,以0分墊底。
近年我國之國家信用評等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如上圖右),除了有豐厚的外匯存底及穩健的財政體系作為基石外,在疫情爆發期間,不僅挺過疫情的衝擊,甚至能逆勢成長。台灣在疫情間展現出的韌性,大幅提升了國際投資者對台灣經濟前景的信心。信用,是國家最昂貴的資產,雖然無形,但卻能左右國家、企業以及人民的未來。唯有保持財政穩健與治理透明,並持續推動產業多元化及強化供應鏈安全,以增加經濟韌性,才能把國家信用轉化成國家最強大的競爭力。
關鍵詞:國家信用;信用評等;償債能力;信用風險;經濟韌性
(上線日期:2025-09-30)